原话题:请问造成骑兵衰落最早的起因是什么? - 瑞典手枪骑兵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4676828/answer/3069022032 在原回答基础上有删减
(资料图)
作者:知乎ID:瑞典手枪骑兵/百度ID:普鲁士掷弹兵/B站ID:Landsknechts
一、密集队形——骑士时代的步骑对抗
关于中世纪早中期,骑士对步兵占统治地位这件事,其实在学界也有着不少争议。最典型的观点是奥曼爵士所说的,哥特骑兵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重步兵,开创了骑兵占据支配地位的时代。
这就是阿德里亚堡会战,重骑兵所赢得的这次胜利,显示出他们已经有能力替代罗马重步兵,成为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很可能连哥特人自己都十分惊讶地发现,凭借坚实的骑枪和优秀的战马,自己居然可以突破罗马步兵的密集队列。哥特骑兵成为战争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所有中世纪骑士的间接祖先,骑兵占据支配地位的时代从此开始,并延续了一千年之久。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第一章第1节 罗马军团的最后时光
但是这种看法也同样有反对者,比如杰弗里·帕克就认为,在中世纪骑兵要取得胜利往往离不开步兵的支持,单独的骑兵进攻很少取得胜利:
整个中世纪时代很少发现这样的战斗:骑在马背上作战的人员是战术上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绝大多数战役中,徒步作战的人数都远远超出马背上作战的人数:5:1或6:1的比例在西方看起来是正常比例,而拜占庭人的这一比例则接近4:1。而且,在中世纪意义深远的绝大多数战役中,绝大多数有时甚至是所有的骑马者也都下马徒步作战。骑兵的进攻很少取得成功,尤其是在没有弓箭手、弩手或其它步行作战部队支持的时候。
——《剑桥插图战争史》第二部分第四章第8节步兵与骑兵
而汉斯·德尔布吕克则指出,在14世纪之前,更多还是作为防御力量,很少能成功的对骑兵发起成功的攻击,是辅助兵种:
在胡斯派和瑞士人之前的整个中世纪,我只找到了一两个步兵(非下马骑士)向骑士发起进攻的确凿战例:1302年,弗兰德斯城市联盟在科特赖克会战(battle of Courtrai)击败了法军;1314年,苏格兰人战胜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的班诺克本会战(battle of Bannockburn)有可能也是。在所有其他情况下,步兵都属于辅助兵种,不管是作为射手,是混编作战,还是以紧密阵形消极防御。
——《战争艺术史》第三部分第三篇第2节骑士制度的军事特征
阿彻·琼斯总结了中世纪早中期步兵的战斗形式,虽然在静止防御情况下能依靠密集队形抵御骑兵冲击,但是缺乏机动性。
尽管下马的骑士能够像在马背上一样熟练地进行徒步战斗,抵抗重型骑兵的攻击,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步兵迅速站成密集的静止队形用长矛抵抗骑兵的冲锋。虽然较强骑兵的威胁彻底排除了士兵间隔较大、挥舞短剑的罗马队形,然而中世纪军队的权力分散使形势更加恶化。未经训练、毫无协同可言的步兵排成盾挨盾的队形,除了防御什么事也干不了。中世纪重型步兵的机动能力甚至比不上马其顿人的方阵。此外,士兵们常常缺乏经过训练和一起生活而形成的士气和凝聚力,而且通常没有长期在熟悉的领导人手下战斗所产生的那种默契。
——《西方战争艺术》第二章中世纪战争方式的变化
那么基本能这样描述出当时中世纪步兵的战斗形态,当战事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步兵数量充足,就有足够的纵深依靠盾墙和长矛来抵御骑兵的冲锋,有时搭配上防御工事和远程力量甚至能轻松的挫败骑兵的攻势。但是由于缺乏训练和凝聚力,机动性较差,易遭弓弩杀伤,也很可能在战斗过程中露出破绽,所以野战中更多是作为的防御力量或作为配合骑士进攻的辅助。而如果遇到多兵种的协同进攻的复杂情况时,就较为容易被击败,总体上还是由骑兵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长弓,长矛、车堡——14-15世纪步兵战术变化
那么在原先密集队形御骑战术的基础上,中世纪步兵的作战方式开始出现了往火力,机动和防御三个方向变革的趋势。
都柏林战术编队,是一种强调火力的战术变革。百年战争后期,作为远程力量的长弓兵往往构成英军的主体。作战时,先以长弓兵的火力打乱对方骑兵冲锋,再辅以简易工事和下马重骑兵来保护长弓兵,多次成功挫败法军骑士的冲锋,甚至一度让法军骑士改用徒步作战。然而奥曼爵士指出,这套方法虽然防御非常有效,可一旦陷入遭遇战或者需要进攻的战况时,其优势就体现不出来:
英格兰战术体系仅能适应防御性会战,在一支军队占据着侧翼拥有足够掩护的阵地,迎击主动进攻的敌军时,这种战术确实非常有效。可一旦敌军趁英格兰人行军时对其发动进攻(如帕提会战),或迫使英格兰人主动对设防阵地发动进攻(如卡斯蒂永会战),又或是利用远程火炮强迫英格兰人在发动进攻和被炮火慢慢消灭之间进行选择(如福尔米尼会战)时,这种战术体系便将无从施展了。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二卷)》总评 中世纪结束时的战争艺术
正如上文汉斯·德尔布吕克提到那样,在十四世纪初弗兰德斯和苏格兰的长矛兵就已经成功的发起了对骑兵的进攻。而瑞士长矛兵通过其特有的尚武文化和凝聚力发展出了一种更迅猛的长矛进攻战术,在实战中富有机动性和进攻性的步兵能有效打断对方的合同战术链,从而使原本计划好的兵种配合无从发挥。但是另一方面奥曼爵士也指出,只要对方能成功牵制这种冲锋,密集方阵易遭受远程打击的缺点就暴露了:
一个瑞士纵队虽然能够击败普通的中世纪军队,甚至可以用长矛逐退中世纪最优秀的骑兵,但它却非常容易受到火炮、弓箭等各种远程武器的打击。一旦长矛兵停止前进,被迫组成面对外侧的阵形,他们便会成为绝佳的射击目标。在格朗松会战中,勃艮第的查理试图利用骑兵的连续冲锋来迫使瑞士人停止前进,并利用火炮来攻击其侧翼。这种方法在本质上没有错误,他之所以输掉了会战,只是因为执行不力而已。”
——出处同上
胡斯人为了弥补自身步兵低下的防护与训练,建立了以特制车堡为核心的战术体系。强调用机动工事来强化防御力和抵御骑兵的冲锋,通过配合早期发射缓慢的火器,在对抗德意志骑士时曾取得了多次胜利。其实用辎重车作为掩体并不是新颖的战术,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都不时有记载,但更多时候还是作为一种在现有战术体系上的临时措施。而胡斯人以此为核心,一方面能给士兵提供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却也受制与车堡缓慢的速度,奥曼爵士和汉斯·德尔布吕克都认为这种战法比英格兰长弓兵与下马重骑兵的战术更笨拙:
在胡斯军方面,人们从他们的车城战术中,多少也能找到一些英格兰战术体系的影子——其战术只适用于防御战斗,而且只在面对愿意主动从正面展开进攻的敌人时才能发挥效力。不过,由于车仗只能以很慢的速度行军,而手炮的射速也根本无法与长弓相提并论,因此胡斯军的战术甚至要比英格兰人更为笨拙。若胡斯军的敌人是一位诡计多端的将领,其手下士兵也拥有足够的勇气,车城战术本应因天生在战役层面机动性不佳,而在战争最初阶段便走向失败。
——出处同上
胡斯车营战术的弱点显而易见。它本质上类似于英格兰国王发展出的战术——也就是说,它只适用于防御。事实上,它要弱于弓箭手加下马骑士的英格兰战术,因为它要笨重得多,而且甚至不存在可用于攻势的例外情况。
——《战争艺术史》第三部分第四篇第5节胡斯派
三、火枪、火炮、工事——奥斯曼与西欧的迥异之路
到了16世纪初,西欧大部分军队沿着瑞士方阵的路径,结合长矛方阵的机动性和新式火绳枪的火力改良出了长枪与火枪相结合的战术,然后一路发展到线列战术。熟悉我的读者应该知道,这块我其实已经有过很多相关文章和回答,所以不再浪费篇幅赘述,有兴趣可以自行看看以下几个链接:
大方阵如何演变为小方阵(空了会更新为B站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0481952
长矛兵在16-17世纪战争中的作用
线式战术时代步兵如何对抗骑兵
这里重点介绍另一条路径,奥斯曼的步兵没有走跟着西欧走上长矛方阵的道路,反而是学习了东欧的车堡战术。并且辅以其他工事,甚至还会把火炮部署在前线,用铁链相链接来阻碍对方骑兵通过,再搭配拥先进火枪的近卫军团。这些措施让步兵的阵地额外坚固,形成军队阵型的中流砥柱,再配合两翼的西帕西和外围灵活的阿金基骑兵,塑造出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战争机器:
14 世纪早期奥斯曼土耳其建立的正规军融合了大量拜占庭帝国和古典伊斯兰的元素,尤其是随着基督教封建主的加盟,拜占庭传统在阵地、攻城战术,军械技术和军事制度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巴尔干战争又让奥斯曼人从匈牙利人那里学到了“大车”战术,即将载有火枪的马车首尾相接组成工事,保护中间的大炮不被敌人的骑兵突袭。
——Osprey社《Armies of the Ottoman Turks 1300-1774》
几十年后,新军士兵的火绳枪兵便拥有了野战炮兵的支援。奥斯曼人经常将大批火炮部署在战线前方,并用铁链将火炮连接起来,以防止对方骑兵从火炮之间穿过。据记载,这种策略在对付缺乏火炮,但骑兵数量占据优势的敌军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与马穆鲁克交战的多尔贝克会战(Batle of Dolbek)和与波斯沙阿伊斯玛仪(Shah Ismail)交战的查迪兰会战(Batle of Tchaldiran)中,突厥人均使用了这种战术。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二卷)》第十三章 1230-1500年间的近东战争战术 第一节 东南亚欧与奥斯曼突厥人
在开阔的野地上,不管是面对骑兵还是步兵,波兰骑兵都是所向披靡的。对付固守在战壕里,前有野战防御工事、后有火炮支援的敌人,他们的威力就弱得多。土耳其人最大的指望,就是引诱波兰人前去攻打有防御工事的阵地。任何工事都行,比如绑在一起的四轮运货马车,一排尖桩防栅,后面配置滑膛枪兵和火炮。1526年的莫哈奇之役,奥斯曼人就用这个办法摧毁了匈牙利骑兵。土耳其禁卫军和火炮,用尖桩挡住匈牙利的剑和长矛,把匈牙利骑兵杀得个片甲不留。
——《1683维也纳之战》第八章“一道黑沥青洪波”
其实奥斯曼步兵的这种反骑战术,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由于没有长矛兵,可以让更多人拿起火枪,拥有更强更密集的火力,但是车堡机动性的劣势还是依然存在。与胡思人不同的是,奥斯曼军队有着强大的骑兵力量,能够弥补车堡不灵活的劣势,同时也能在步兵脱离防御工事行动时,减轻对方骑兵的威胁。
关于奥斯曼的战术与西式长矛火枪方阵战术的优劣,也同样是饱受争议的话题。像奥曼爵士认为奥斯曼没有学习长矛火枪战术是跟不上军事技术发展的表现,而汉斯·德尔布吕克则认为奥斯曼比西欧更为优越:
对奥斯曼苏丹们而言,效力于查理五世和奥地利的斐迪南(Ferdinand of Austria)麾下的日耳曼佣兵和火枪兵,要比勇猛有余、纪律不足的匈牙利轻骑兵更加难以对付。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欧的长矛战术在此期间已臻化境,而突厥步兵则始终依赖火器和弯刀,从不曾装备长矛,因此他们在面对长矛与火枪的协同时始终处于下风。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二卷)》第十三章 1230-1500年间的近东战争战术 第一节 东南亚欧与奥斯曼突厥人
上述观念在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一边倒的地位,土耳其军队的配置则与其有所不同。土耳其人没有长矛兵,只有骑兵和弃弓改用火绳枪的耶尼切里。尽管如此,他们依然远胜于西方,以至于征服匈牙利并于1529年兵临维也纳城下。但在1526年莫哈奇(Mohacz)会战中轻取匈牙利人之后,他们在这一时期再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15土耳其人回避决战,皇帝与各大王国也无法长期集结军队,逼迫敌方决战。双方的战争耗在了围城战、强攻城堡和掠夺敌境上。在1568年至1664年的百年间,除了1593年到1606年有过一场战争外,皇帝和苏丹相安无事。从1578年至1639年——也就是三十年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土耳其都在与波斯大战。等到1664年土耳其人与德意志人再兴战端时,长矛方阵已经几乎消失了。
——《战争艺术史》第四卷第二篇第2节 射手数量的完善
初步总结(6.12更新)
总结来说,在步兵素质和装备较为低下的中世纪早中期,依靠密集阵型就已经能在较为静态的防御战中抵御骑兵冲锋。骑兵在那时想要击败步兵往往需要配合其他步兵或者弓弩手,或者至少要等其出现阵型不严整或暴露侧翼等破绽。而从14世纪开始的步兵革命,让其装备和战术都有了一定发展,步兵在对抗骑兵方面有着更多元化的选择,被认为是步兵和骑兵地位开始颠覆的时代,甚至不少骑兵在必要时也开始下马作战。到了15-16世纪,西欧和奥斯曼走上了一条迥异的发展之路。西欧由于长矛火枪战术的日益成熟,在野战中成为必要的攻击和防御力量,导致骑兵在军队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而奥斯曼由于采用车堡战术,更多作为阵线的中坚,野战中最具有决定性的还是其庞大的骑兵力量。
本文主要介绍了14-16世纪欧陆战场上步兵的战术变革,这些改进虽然一定程度动摇了骑兵的战场的统治地位,却并不能直接得出骑兵自此走向衰落的结论。与此相反的是,在之后几百年里仍然有不少依靠骑兵出色的运用来扭转局势,决定胜负的例子。这说明步兵和骑兵地位的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而是此消彼长螺旋上升,并且在各个地区也有着不同的演绎方式。
(PS.本文由于主要还是参考了军事通史资料,一些细节方面难免出现纰漏,作为抛转引玉。欢迎不同意见和建议,一起补全和完善欧陆军事变革之路。)
参考资料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 [英]查尔斯·威廉· 欧曼爵士 王子午译 台海出版社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二卷)》 [英]查尔斯·威廉· 欧曼爵士 王子午译 台海出版社
《战争艺术史》[德]汉斯·德尔布吕克 姜昊骞译 世界图书出版社
《西方战争艺术》[美]阿彻·琼斯 刘克俭 刘卫国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剑桥插图战争史》[美]杰弗里·帕克等著 傅景川等译 山东画报出版社
《1683维也纳之战》[英]安德鲁·惠克罗夫特 黄美瑜译 天地出版社
《奥斯曼土耳其军队(Armies of the Ottoman Turks.1300-1774) 》 David Nicolle & Angus McBride Osprey社(网络流传译本,译者不知名,望知情者告知和表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