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的幕后,不止有乔丹的签约

Steppy潮流周志   2023-05-29 02:22:31

虽迟但到,这是一篇关于《AIR》电影背后的深度解读。


【资料图】

其实关于《AIR》这部电影,在刚出预告片时,Austin 就发现了很多细节,也蛮想出一期文章和大家聊聊其中的背景 (谁让我是 Nike 铁粉呢哈哈) ,不过为了给大家挖出更多电影细节,所以一直等到了现在哈哈~

image:imdb.com

虽然这次《AIR》给了我很多惊喜, 但首先有一个点让我非常想吐槽。 还没进入电影环节,这次翻译的电影名就先让我坐不住了,为什么翻译成《气垫传奇》?看过简介的朋友应该都了解, 《AIR》这次实际更多落脚在 Nike 八十年代的经营状况与 Nike 的体育营销主管 Sonny Vaccaro 如何签下 Michael Jordan 的故事 ,但这和“气垫”有什么关系?如果翻译成“传奇”或直接不翻译,就叫《AIR》,都会更加直观一点。

不过好在《AIR》在内容上还是非常丰富。大家都知道,Nike 在与 adidas、Converse 的三方角逐中获胜,最终收获了篮球之神 Michael Jordan 的球鞋代言合同。但对于其中细节可能很多朋友就不太了解, 那这次《AIR》就通过中间“牵线人”——Sonny Vaccaro 的视角,带我们回顾当年的那笔签约是如何完成的。

由 Matt Damon 饰演的 Sonny Vaccaro | image:salon.com

可能很多朋友会好奇 Sonny Vaccaro (以下简称 Sonny) 到底是谁?对于这位「一代传奇」,Austin 觉得很有必要为大家补全他的履历。

在 Sonny 24 岁时, 他就与大学室友 Pat DiCesare 共同创立了美国第一个高中全明星球赛「Dapper Dan Roundball Classic」。 之后还自告奋勇向 Nike 提出了新鞋的设计,虽然 Nike 最终没有采纳,但他们却相中了 Sonny 与众多高校教练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教练让更多球员上脚 Nike 的球鞋。同时在后期离开 Nike 转投 adidas 后, Sonny 还为 adidas 挖掘到了 Kobe Bryant 与 Tracy McGrady 这两位日后的超级巨星。

两位“Sonny”在拍摄现场讨论剧本,左为 Matt Damon,右为 Sonny Vaccaro 本人 | image:aboutamazon.com

回到 1985 年,对于 Sonny 而言绝对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年,虽然他说服了 Phil Knight (Nike 创始人兼董事长) ,打算用部门的所有预算“押宝”Michael Jordan,但此时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Jordan 根本没考虑过签约 Nike!

image:sportscasting.com

虽然从我们现在的视角回看,Jordan 签约 Nike 是双赢的选择,Nike 后来成为了全世界份额最大的运动品牌,而 Jordan 也依靠 Air Jordan 品牌的影响力与自己成功的投资打下 20 亿美金的身价。但在当时与 adidas、Converse 这样的“老大哥”相比,Nike 确实只能算一位新人哈哈~

为什么这么说?让 Austin 给大家展开讲讲当时 Nike 面临的处境。

image:forbes.com

如果问八十年代最街头的风格,可以是像 RUN DMC 一样的 adidas Superstar 搭配运动服 (Jumpsuits) ,也可以是像 Football Hooligans 一样,以 C.P. Company 或 Burberry 搭配一双 Gazelle。

image:lofficielusa.com / sneakerfreaker.com

但无论是哪种风格,脚上都有一双 adidas,从 Superstar 到 Gazelle 再到 Campus,adidas 在当时确实是街头风格的当红选择。怪不得在电影中,连 Jordan 的经纪人 David Falk 都说, “Jordan 非常想要一套 adidas 的 Jumpsuit”;“要不是因为校队签约了 Converse,需要穿 Converse 打比赛,Jordan 只会穿 adidas”。 adidas 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

巅峰时期的 Beastie Boys 也是 adidas 带货大军中的一员 | image:gq-magazine.co / natterjacks.com

在八十年代,可能让 Nike 在篮球领域“扬眉吐气”一回的,就是在 1982 年推出的 Air Force 1 了吧,毕竟当时大手一挥召集了 Moses Malone、Michael Cooper、Bobby Jones、Calvin Natt、Mychal Thompson、Jamaal Wilkes 六位球员组成老六人 (Originals Six) 的豪华阵容,虽然再往前看 Nike 还有 Spencer Haywood、George Gervin 这样的球星“撑排面”,但在属于“魔鸟争霸”的八十年代, 能让魔术师 (Earvin \"Magic\" Johnson) 与大鸟 (Larry Bird) 两位对手共同代言 Weapon 球鞋,还有比这话题性更高的营销策略吗?

像 Kevin Mchale、David Thompson 这样的球星虽然也穿过 Nike,但毕竟没正式签约,所以 Austin 也没将他们算入 Nike 旗下了 | image:natterjacks.com

当时 Jordan 的两位偶像 David Thompson (天行者) 与 Julius Erving (J 博士) 都在大部分的比赛时间中选择穿着 Converse (虽然 David Thompson 后期也有短暂穿过 Nike) 。如果放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也更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球星同款啦!乔丹也一样。

上图为 Julius Erving,下图为 David Thompson | image:247sports.com

在我们开始聊 Nike 球鞋之前,让我们先看看电影里给出的 1984 年篮球鞋市场份额, Converse 占 54%;adidas 占 29%;Nike 只占了 17%...

因为 Nike 终究还是一家以跑鞋起家的公司,如果细数 Nike 在 Air Jordan 之前比较被大众熟知的篮球鞋,有 BRUIN、Blazer、Dynasty、Air Force 1 等几双,虽然也不少了,但终究是扛不住偶像与文化的加成呀哈哈。Jordan 还是选择在比赛中穿上 adidas FORUM 与 Converse Pro Leather。

image:si.com / jordansdaily.com

同时文化、球星的加成又影响了市场份额,不断形成循环,让 Nike 在当时比较被动保守。 我们可以从 Nike 1985 年的产品册中看出,虽然已经签约 Jordan,但 75 页的产品册中依然只有 4 页是关于篮球鞋的。而这种“求稳策略”也可以反映到签约新秀中。在电影中,Nike 在 1984 年没料想到能签下排名前三的高顺位新秀 (当然也是因为高顺位新秀一般会选择 adidas 与 Converse) ,而是希望通过广撒网的方式,能“碰”到几位日后的超级巨星。所以大家也能理解,为什么说 Sonny 打算用所有的部门预算签约 Jordan,算是一场“豪赌”了吧。

image:nike.com

不过这里 Austin 要澄清一下, 虽然 Nike 八十年代在篮球领域算是新手,但 Nike 在跑鞋市场份额依旧是“坚挺”的 ,而且不仅仅是篮球与跑步,Nike 还有网球、壁球、橄榄球等非常广的产品线。而提到 Nike 最成功的跑鞋领域,我觉得离不开 Steve Prefontaine 与 Geoff Hollister 两位田径名将的参与。

左为 Steve Prefontaine,右为 Geoff Hollister | image:kicksology.net / nrc.nl

同为俄勒冈大学田径运动员的 Steve Prefontaine 与 Geoff Hollister,都曾在 Bill Bowerman 教练 (Nike 的共同创始人) 的指导下练习田径,还同时作为“小白鼠”为 Bill Bowerman 测试新鞋性能。作为 Nike 最早一批员工的 Geoff Hollister,还会经常带着在当时已经打破美国长跑领域多项记录,并“统治”了 NCAA 田径领域的 Steve Prefontaine (年仅 21 岁时就参加了 1972 年奥运会) 在美国各地参加田径比赛。 正如 Jordan 统治了 NBA 的九十年代,造就了 Nike 的 Air Jordan,当时统治了 NCAA 的 Steve Prefontaine 自然也是疯狂“带货”自己脚上的 Nike 跑鞋。

第一双带 Nike Logo 的跑鞋,当时这双的华夫状鞋底是 Bill Bowerman 真的用家里的华夫饼机压出来的 | image:graduatehotels.com

好啦为了避免继续挖坑,对于 Nike 的拓展就到这里啦,让我们回到电影~

带大家了解完 Nike 八十年代在跑鞋领域的成功, 也引出了 Austin 对电影的另一个槽点,就是对于电影后期营造出的“不签下 Jordan 或 Jordan 没打出来,我们就完蛋了”的氛围。 因为正如之前所说,Nike 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加上跑鞋市场,如果没签下 Jordan 或 Jordan 没打出来,最坏的打算不过是 Sonny 离职或者 Nike 解散篮球部门罢了。而且前面花了一个多小时的铺垫来讨论要不要签下 Jordan,最后 Jordan 提出还要签名鞋的销售分成时,居然只花了几分钟时间就同意了,前后的反差对比实在有些草率,毕竟这是所有运动品牌此前从未给球员开出的承诺 (不过我也佩服 Nike 的眼光之毒辣) 。

image:rollingstone.com

话说回来,我觉得《AIR》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值得各位 Nike 铁粉观看的啦~毕竟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有 Jordan 本人亲自对电影剧本进行修改,加入了几位对签约至关重要的人物,又避免了无关人物的出现,让整部电影的剧情非常贴近现实。 好啦,这次对《AIR》电影背后故事的拓展就到这里吧,毕竟 Austin 也不能给大家剧透太多哈哈~

总之, Nike 通过一场“豪赌”,彻底地改变了 Nike 在篮球领域的形象,同时陪伴 Jordan 一路从新秀成长为 GOAT ,而 Nike 做出的努力也印证了其推出的那句口号“Just Do It”。进入九十年代到千禧年之后,Nike 也通过前卫的科技与设计概念不断震惊着鞋头们,从而在球鞋市场中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我想这就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为何传奇的原因吧!

最新资讯

猜你喜欢